经济观察网记者杜涛报道,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的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草案也得到明确。根据安排,今年拟安排增发国债资金5000亿元并结转至明年的5000亿元使用。
据财政部介绍,增发国债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政策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表示,增发国债的重要原因在于地方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短板和弱项的暴露。部分资金将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以项目的形式下达给与自然灾害相关的部门,其中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预计将在年内下达,其余的资金将用于防灾减灾救灾补短板的项目,预计将在明年下达。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告诉经济观察网:“从地方财力支出的角度来看,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水灾比较严重,灾后重建的支出较大。增发国债,一方面可以支持灾害重建,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年前使用5000亿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拉动能力。”
与2020年的万亿特别国债不同,此次增发的国债列入了中央赤字。虽然此次国债以“按特别国债形式管理”,与财政部在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分别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有共同之处,但本次国债的增发则是通过调整赤字规模来实现。这三次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建设性支出。此次增发国债后,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00亿元增加到41600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将从3%提高到3.8%左右。赤字率将会成为2023年近年来最高的一年。然而,温来成认为,3%赤字率只是欧盟的一个参考指标,并不是刚性要求。目前中国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在发行国债提高抗灾救灾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是一种现实的选择。3%的指标是欧盟财政要求的一个参考指标,在特定的年份可以突破。
此前市场对于增发国债的预期大约是一万亿元。根据兴业研究于10月13日发布的《特别国债的猜想:方式及影响》,该机构测算增发国债对基建投资增速的影响。根据情况一的假设,这笔资金将在2023年内使用,预计将额外拉动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4.7个百分点;而根据情况二的情况假设,这笔资金将在2024年使用,假设2023年全年基建增速保持在8月末水平,这笔资金将额外拉动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4.3个百分点。
/title: 中央财政增发国债 支持灾后重建与防灾减灾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