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最近启动了第三轮住房改革,这次的目标是将中国的住房市场模式引领到新加坡的水平。据经济观察报10月26日报道,经过两个月的文件发布,人们终于关注到今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 号文)文件。这份文件已于9月1日正式印发,并传递到各城市政府和直属机构。
这份被官员称为“新房改方案”的文件明确了两个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让低收入人群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二是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使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这份文件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明确提出,在大城市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并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因此,保障性住房获得空前的地位,与市场的定位明确,被多地官员称为“新房改方案”。
该方案的关键要点是:一、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二、使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三、新房改方案即商品房归商品房,保障房归保障房。这将使未来十年的房地产市场发生彻底的变化。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房地产改革的历史:第一次房改于1998年启动,中国住房进入商品化时代,公共分配的福利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二次房改于2008年,确立住房为准公共产品,基本方向是由政府主导提供住房服务。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国决定在2023年彻底放弃香港模式,转向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模式是指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由政府提供的组屋中,他们不需要负担高额的房贷。普通人只需购买政府提供的低价组屋,虽然价格便宜,但居住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因为政府提供了丰厚的补贴。一般来说,一个普通的新加坡家庭可能只需要四年左右就能够买到自己的组屋。而如果是有钱人,他们可以选择在商品房市场上购买高档住宅,尽情享受投资和炒卖的乐趣。
从简单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的住房市场被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商品房归商品房,组屋归组屋。实际上,作为改革示范区的深圳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效仿新加坡进行保障房改革。封闭式交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将彻底阻止一切私利贵族通过这条路发财的梦想。未来,深圳的房地产结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40%的商品房,60%的共有产权和公租房。40%的商品房允许投资和升值,可以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同时也能征收到房地产税。60%的共有产权房和公租房,将不允许炒卖,为深圳留住人才提供支持。那么这60%的共有产权房和公租房的资金从哪里来呢?别担心,可以联系上最近的一则消息,即中央财政将拨款数万亿给深圳进行房地产改革。这个消息之前几乎听不到,可以说是几十年来的罕见。新房改计划对于手握二手房产的人来说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以前买不起新房的人不得不购买老旧城区或次新房产,而未来申请保障房会成为更好的选择,因此二手房的需求将减少。新房改计划对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基准价,稳定房价与稳定预期有正面影响。
总之,中央财政的补贴、封闭运作、保障居住权利以及市场归市场、开放价格限制等举措将推动住房市场的改革。新时代真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