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购物、扫码点餐、扫码缴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扫码消费越来越普遍。不用带现金,不用找零,手机一扫就能瞬间解决消费问题,快捷又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和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让消费者备受困扰。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又减少背后的安全隐患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记者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消费者扫码消费的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消费者已经在店内,同样会被要求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在湖南长沙,一家店员声称自家店扫码不会收集个人信息,然而记者验证后发现并非如此。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消费者谢女士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阅读了相关的隐私政策说明,也知晓会被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大家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就得放弃购买相关商品。谢女士说道:“有时候可能为了生活的便捷,不得不做出被迫性的妥协。”
专家介绍,部分商家要求消费者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而且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根据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且,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服务。
在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泄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四川德阳,一名消费者遭遇商家强制扫码,个人信息被强制索取的情况后,选择将商家告上了法庭。法院在审理后判决,商家应停止侵权,删除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为了规范扫码消费服务,北京、上海等地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治理行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北京市网信办于今年8月底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其中对于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等六类违规问题进行了规范。
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自6月中旬开始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约谈了存在相关违规的三家企业,要求其全面整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目前,上海市网信办重点治理餐饮门店、停车扫码、少儿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租借充电器等八个消费领域。
扫码消费带来的便利性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快速、高效的消费体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在追求便捷的同时,我们应当关注个人信息的安全,商家也应积极规范扫码消费服务,更加尊重消费者的权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