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方水土留给后人的文化印记,它传递着世代居民的记忆与情感。近日,江苏省公布了2023年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经过层层甄选,最终157个地名荣耀上榜,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乌衣巷”、”山塘街”、”二十四桥”等。这些地名不仅代表了历史的记忆,也是现代社会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为了这次评选,全省各地共推荐了623个市级地名文化遗产,通过逐级推荐、部门会商、专家评审、研究确定以及社会公示等程序,联合多部门最终确定了入选名单,覆盖了93个路、街、巷以及64个古桥梁类地名。
江苏省在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不遗余力,自2022年开始,全国首个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并发布了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的名单。继古城、古镇、古村落之后,路、街、巷及古桥地名进入了评选视野。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更是为了强化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江苏省不断出台政策,如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省级多部门参与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推行了《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这些措施旨在为列入名录的地名提供保护,使其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利用。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已经收录了13000多条地名,2000多块地名牌碑被立起,800多个历史老地名因此重新得到活化使用。
在城市更新与乡村建设方面,江苏省的做法同样引人注目。比如在苏州、扬州等历史名城,多个曾消失的老地名得以”复活”,而常州、淮安等地则在规划阶段就将”重启”老地名引入考虑。通过这些努力,老地名不仅得以保护,也成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此外,省民政厅不断推动地名文化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出版了《江苏省政区图》、《江苏省行政区划地图集》以及《江苏省标准地名录》,全省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出版了本级地名录。多部地名类丛书的出版如《中国 · 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和《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 · 扬州印记》等,更是在国际会议上向世界友人展示了江苏在地名文化保护方面的成果。
通过这些举措,江苏省在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彰显了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加深了社会公众对于历史与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